|
|
|
|
2022-04-28 第07版:园丁舞台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落实“双减”必须改进课堂提问 |
|
作者:
孝南区杨店镇初级中学彭清友 来源:孝感晚报 字数:1109 |
|
|
|
|
|
|
孝南区杨店镇初级中学彭清友 “双减”实施以来,在收获齐声叫好之时,也“倒逼”广大教师思考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之法。于阅读教学而言,精简课堂、提高效率更是刻不容缓。时代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要从设计课堂提问入手。 一、删繁就简,有效提问 诸如“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吃过西瓜吗”等,远离阅读中心任务、无关教学重点、无助于难点突破的问题,纵然跟文本有关,意义却不大。要问就问得实实在在,要在当问之处发问。提问法也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相辅相成,不入“满堂问”之泥潭。为问题发生(这种发生应是自然而然的)做的前期铺垫、回答之后的归纳总结,也要给足时间。如一位老师在教《社戏》时,花了不少精力引导学生将课文情节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来偷豆—六一送豆”八部分,其间作了许多提示和讲解,再引出问题:“你读哪一情节觉得最为有趣?为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知引向深入理解,甚至能够将课文写法、语言品味都拎出来。 二、直击核心,精炼提问 课堂提问要根据文本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准确而不空泛、明确而不含糊地指向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能够体现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问题一旦被拈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解读全文的突破口,阅读教学的最大课堂机智就在于发掘具备“相机诱导”功能的核心问题。如《孔乙己》一文有两千多字,有老师扣住“快活”两字设疑,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和悲剧命运。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然后围绕这句话依次呈现系列小问题: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由浅入深的梯级设问,催生了每个学生参与探讨的信心,解决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一教学核心问题。 三、变换视角,巧妙提问 目前教师的备课主要依据还是《教学用书》,很多课堂提问的实质就是变相移植甚至照搬其内容。但《教学用书》“分析”意味浓厚,并不适合学生。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用书》,对其中素材做到合理取舍、适当剪裁、巧妙转换。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抓住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设计主问题:“‘小石潭记’标题的这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表现,请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表现了这四个字。” 语文教师要放下身段,转向学生视角去看待文本,如果老是用如“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之类模式化的、平白如水的言语方式来提问,学生很容易疲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