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孝感网 | 孝感日报 | 孝感晚报 | 版面导航 | 槐荫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4-13
2022-04-13 第12版:文旅 【字体】大 |默认 |

马鞍的传说

作者: 张栋 来源:孝感晚报 字数:918
        马鞍,原系山名,因山形如马上之鞍故名。马鞍乡北有座甑山,古时称小别山,《辞海》注释为:“小别,山名,在湖北省汉川县东南,因山形如甑,故名甑山。”
        甑山,地处汉水之滨,地势险要,史籍称甑山“地近会郡乘是轺浮船,为水陆要欤”。因之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吴王伐楚”、西晋时期的“杜、朱之战”均发生在此。
        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居住在东海滨的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日益强盛,萌生向外扩张之意。当时湖南、湖北都属楚国地盘,楚国国都在郢,即今江陵纪南城。古代楚与吴为邻国,楚国有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名叫伍子胥,因为父兄向楚王直谏,皆被楚平王杀戳。他逃到吴国,并时刻等待复仇的机会。
        伍子胥在吴国住了十多年,得知吴王要扩大地盘的意图后。就乘机谏劝吴王攻打楚国。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的主张,命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领兵数万,起兵伐楚。
        吴王伐楚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在位。得知吴国攻楚,即派大将令尹子常率兵抵抗。子常与左司马戍沿汉水从小别到大别,在百余里的水上陈兵抗击。
        可是,吴军副将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熟悉楚国的地形,也深知楚将的用兵战术,因此两战皆打败了楚军,楚军只好退守甑山。当吴国攻打甑山时,甑山一带的老百姓爱国保家,倾家参战,协助楚军抗击吴军,但终因吴胜于楚而战败。
        其次,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陶侃与王敦为争荆州刺史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湘州农民起义军领袖杜的部将王贞与西晋将领陶侃在今与汉川相距不远的地方相遇,两军对垒作战,陶侃兵弱,到滠求救于周访,周袭击王打败了王贞。西晋大臣王敦嫉妒陶侃的才干,将本应封陶侃为荆州刺史的职位让其堂弟王廙担任,荆州将吏不服,上书王敦,要求将陶侃留荆州为史,王敦大怒,将上书人的官罢免,并率兵三千屯住涢口(今小河)一带助战。
        王敦堂弟王廛遭到反对,便遣大将朱伺到甑山。驻守在甑山的原将领杜曾即与朱伺发生战争,朱军在杨池口,杜军在马鞍山,两军相持很长一段时间,后王敦又调军队镇压杜曾。朱伺中箭受伤,死后掩埋在甑山。
        朱伺死后,后世封其为广威将军,马鞍古时有广威将军庙。1998年11月,其墓被挖掘。(张栋)
   
 
孝感网 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 孝感日报社主办
鄂ICP备05003937号 鄂新网备字[0701]号 孝感日报社版权所有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数字报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