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04 第10版:文旅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孝感这些传说故事,你听说过吗? |
|
作者:
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孝感晚报 字数:2805 |
|
|
|
|
|
|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它由董永逃难落籍、卖身葬父、天仙下凡、织锦赎身、槐荫离别、天上人间等故事组成。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像这样的非遗民间故事,孝感有很多不仅神奇有趣,而且极具人情味,它蕴含着“孝文化”之魂,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源头。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孝感非遗民间故事(省级)供大家赏析。 黄香孝行故事 黄香于公元68年(汉明帝永平11年)出生于云梦义堂的黄土坡村。后官拜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9岁丧母,为母守墓3年,事父至孝。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赡养老父,夏天给父亲扇凉枕席、驱赶帐中蚊虫,冬天以身给父亲温被,年年如此,坚持不懈。 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中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元代郭守敬所编《二十四孝》中把黄香“温衾扇枕”列于其中。《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一本影响甚广的儿童启蒙必读本,《二十四孝》也是影响深远的孝道教科书,所以黄香成了世人皆知、代代传颂的孝道人物。“黄香孝行故事”也流传于世,影响甚深,是中华千古孝行的楷模。 《黄香孝行故事》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诞生于湖北省安陆,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的白兆山,又名碧山。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白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 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等100余篇灿烂诗章,而且与故相许国师之孙女许氏结为夫妻,生下一女一男,使安陆白兆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故乡”。 民间更是将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写诗、会友的地方演绎成动人的传说而激励后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读书台、绀珠泉、疛笠岩、洗脚塘、洗笔池、古银杏树、长庚书院、太白林、笔架山、下马桩、龙泉观、月夜写经、金牛石门”等。这些遗迹和故事分布于白兆山周围,流传于安陆百里,使李白“诗言志”、“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光照人间。同时,对安陆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崇尚诗文,忠诚报国的精神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主要价值有二: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鲜明的地方光彩,又有鲜活的人文景观,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二是颂扬“诗言志”、“济苍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孟宗孝行故事 孟宗于东汉末年出生于孝昌县周巷镇青山口,十七岁那年,因孝母哭竹生笋而名满天下。孟宗故事由“青龙送子、母贤子孝、南洋求学、少年锐志、哭竹生笋、戎马生涯、监池司马、腌鱼沉池、为令兴吴、庐墓三载、位列三公和竹岗清风”等系列组成。 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哭竹生笋”的孟宗列于其中,孟宗的故事源于孝昌,成长于中华民族的民间沃土。其内容突出了孝道主题,又富于尽孝尽忠的思想内涵,经过不断传承与艺术创作,“孟宗孝行故事”逐渐成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 孟宗孝行故事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汤池传说 汤池传说源于应城市西22公里的汤池镇,是一部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早期以“玉女乘车自投此泉”的口头传说为主。后因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唐代李白所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而声名远播。明清两朝文人墨客步李白后尘,争相吟咏汤池,形成了以热爱和讴歌大自然诗风为特色的“灵泉文化”。明代在汤池建圣德寺、清代应城知县齐国政重建汤池候馆,更使汤池游人如织,成为名胜之地。 汤池传说系列故事由“汤池的由来”、“玉女下凡”、“李白出世”、“玉女斩蟒”等50余个故事组成,玉女汤传说根植汤池,流传近2000余年,积聚丰厚的历史底蕴。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汤池传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肖港抬故事 “抬故事”是一种反映景物画面、人物姿态,只有手舞而无足蹈的造型类艺术表演形式。有平台故事(将表演者绑立于家用方桌或特别的小平台上表演)、悬台故事(将表演者绑立于或坐于特制的铁木架上,使之悬空表演)两种,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如《桃源三结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抬故事”选取故事中的一个情节,通过装扮后反映其画面和人物姿态,脚不能动,手可不时地交换动作,装好后,由二或四人抬着边走边表演。清光绪《孝感县志》卷五曾有下述记载:“正月立春,邑令迎春于东郊,各行户装故事,先一旦演于市,奏于公室,谓之点春”。流传于肖港镇金神村的抬故事在孝感乃至湖北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 肖港抬故事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东书院传说 汉东书院,位于安陆市区正中心,清代属德安府,创建于乾隆32年,是鄂东北地区最大的官学。古代主要招收周边州县的学子读书。汉东书院在25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衍生了大量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及海外等地广为流传。 汉东书院传说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人物传说,如《李道平中药对对联》、《李绍棻皈依佛门》等;第二类是史事传说,如《汉东书院的诗呆子》、《山长智断偷食案》等;第三类是风俗传说,如《先生只吃一笔杆》、《书生走夜路——不怕鬼》等;第四类是风物传说,如《汉东书院的石鼓》、《晚香亭的传说》等。 汉东书院办学教育理念至今长盛不衰,培养了李道平、陈学棻、陈宧、蒋作宾、池际尚、周书楷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汉东书院的传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东书院的传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如《汉东书院的蝴蝶会》《双龙桥趣谈》等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 汉东书院传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