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0-25 第08版:健康孝感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乡镇医生刘宏伟的“半小时工作圈” |
|
作者:
记者侯伶俐 来源:孝感晚报 字数:3151 |
|
|
|
 |
刘宏伟工作照。 |
|
|
|
|
记者侯伶俐
刘宏伟不是在杨店中心卫生院里,就是在离卫生院半小时车程的工作圈里。 “无论有什么事都不能走远,必须保证半小时内可以赶回卫生院。”对于这种状态,刘宏伟自己习以为常,他的家人也习以为常。 这缘于他的身份,杨店中心卫生院唯一一位麻醉医生。杨店中心卫生院每年实施1000多台手术,其中500台需要麻醉医生参与,有时一天五、六台,因此,刘宏伟属于“基本无休”。
他像一棵树扎根在基层
“爸爸从不陪我出去玩,好不容易玩一会儿,中途接个电话就跑了……”这是儿子上初中时在作文中写的一句话,刘宏伟一直记得。 有一次,刘宏伟问儿子有什么心愿,儿子想了想,说:“希望爸爸陪我出去旅游,一次就行。”刘宏伟当即摇头,“那不行,我不能出孝感。”实际上,就算是河南信阳鸡公山这么近的地方,他也不能如孩子的愿陪着去玩一趟。对于这个“不近人情”的爸爸,儿子倒是见怪不怪了。 作为杨店中心卫生院唯一一位麻醉医生,刘宏伟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卫生院里,就算有事离开也不敢走远,他必须保证半小时内可以赶回来。 “平诊手术可以提前安排时间,急诊手术却说不好什么时候忽然就来了。一般术前有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我如果不在卫生院里,必须在半个小时内赶回来无缝对接。”刘宏伟解释说。 杨店镇是个人口大镇,杨店中心卫生院承担着附近20万人的医疗服务。医院平均一年1000台平诊手术,其中500台需要麻醉医生参与,另外还有数十台急诊手术。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五、六台麻醉手术。 这些年,刘宏伟形成了“强迫症”——即使是离开一小会儿,手机也绝不会放在口袋里,而是紧紧地拿在手里,不时看一看有没有来电。 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孝感城区,而他则是不折不扣的以卫生院为家。白天在卫生院上班,晚上几乎都睡在值班室,随时准备着上手术台。如果回家过夜,他就把手机调到最大音量放在床头,一旦响起立马飞奔去医院。就算电话没响,他也是习惯性地不断醒来看手机。担心自己的手机出岔子,他还把妻子的手机号码告诉给手术室同事,方便随时找到他。 刘宏伟出生于1979年,2001年到杨店镇工作。杨店中心卫生院院长谢志强评价他说:“二十年里,他误过多少餐,熬过多少夜,同事们说不清,他自己也记不清。他就像一棵树,扎根在基层,从未动摇。” 谢志强介绍,我国麻醉医生普遍短缺,何况是在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的地方。基层医院能否开展手术,有无麻醉医生是前提。因为有麻醉支持,还可以带动其他科室的技术提升,比如开展无痛胃镜、肠镜、无疼人流、急诊急救气管插管等。 这些年,不是没有调到上级医院的机会,可是刘宏伟都一一婉拒。“我是土生土长的杨店人,这里的父老乡亲需要麻醉医生,医院培养我一场也不容易,如果我走了,手术怎么开展?”刘宏伟说,他不觉自己高尚,内心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因为被需要,所以难以割舍。
甘当默默无闻的“守护神”
“你好,我是你的麻醉医生,放心手术,我在保证你的安全。”每做一台手术前,刘宏伟都会以这句宽心话给予患者一份信心。 一台手术中,外科医生“救命”,麻醉医生“保命”,他们是最先接触病人、最后离开病人的医生。一台成功手术的“军功章”,有手术医生的一半,也有麻醉医生的一半,麻醉医生不但要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确保手术无痛地顺利进行,还要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保障手术安全。然而,每一台手术的成功实施,患者想到最多的是主刀医生,而忽略麻醉医生这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即使“鲜花不属于你,掌声也不属于你”,即便是当一个无影灯下守护生命的“隐形人”,对于刘宏伟来说,从事麻醉时间越久,对这个领域的感情越深,麻醉也越加谨慎。“每个病人都不止是他自己,背后是一个家庭,希望永远都不会有麻醉意外。” 这样默默无闻的守护,同样发生在疫情期间。 2020年初,孝感抗疫初期,刘宏伟负责卫生院的后勤保障。老百姓要有药品,医务人员要有生活物资,他就是那个“大管家”。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基层群众药品保障工作。一些慢性患者、肿瘤患者需要用药,卫生院里没有的,他就进城一家药店一家药地找,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找。这样还找不到,就与医药公司联系,然后到高速路口接药,或者到指定的医院取药。 抗疫初期物资非常缺乏,除了普通口罩和手套,其他物资都紧缺。他想尽办法,四处打听购买的渠道,在年初就让一线人员穿上了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带上了N95口罩。在封城的日子里,医务人员生活物资一度缺乏,他不知去了多少次沙沟菜市场搬回新鲜的蔬果,大冬天里常常忙得汗流浃背。有一次肖港镇有菜农捐赠蔬菜,他顾不上夜深天冷,赶去田间地头,拉回一车新鲜蔬菜。 当时中药预防汤剂紧俏,为了保证卫生院医务人员按时服上,他总是早早地守在药房外,甚至曾在雨雪天气里等到深夜。当中药汤剂拿回去送到医务人员手中,大家发现汤剂还是温热的…… 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杨店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零感染,这里头,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发展外科业务服务乡镇百姓
“在老百姓眼里,医院好不好,不只是能看什么病,还要看能做什么手术。”作为分管手术室的副院长,刘宏伟重视发展外科业务,以此带动医院的发展,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医院能不能开展手术,能开展多少手术,麻醉医生力量起决定性作用。基层医院招人难,刘宏伟便在卫生院里挑选一名青年外科医生悉心带教,努力从内部培养麻醉医生。 微创手术是当前外科发展方向。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想开展微创手术,不得不请帮扶医院的专家带着设备前来。这样,医院无法真正地发展微创手术,对于病人来说医疗费用也较高。为此,刘宏伟选派骨干人员到三甲医院学习,并购买腔镜设备,于2020年11月正式开展该项业务。目前,杨店中心卫生院已经独立开展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阑尾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切除术100多例。 “患者住院不用跑进城,医疗总费用降低50%,病人自付费用也成比例下降,国家医保资金和病人口袋的钱都节约了”,刘宏伟介绍说,今年,杨店中心卫生院又选派了骨干医生到三甲医院开展微创手术领域的学习。 卫生院的发展,本地的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在眼里,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今年9月初,杨店镇一位退休教师熊爹爹在家摔了一跤,断了5根肋骨,入住杨店中心卫生院后,有亲戚建议转到城区上级医院。 老人的儿子在卫生院旁边开店做生意,与医生详谈后,相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决定让父亲留下来做手术。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每次查房,熊爹爹就像看不出来受过伤似的,精气神很不错,一个劲地赞叹医生水平高。 卫生院一位职工的母亲,88岁高龄,一年内两只腿先后摔伤导致股骨颈骨折。权衡之后,也是选择了留院治疗,恢复良好。 乡镇卫生院何以能够开展外科手术?“杨店镇是务工乡镇,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老人骨科外伤多,小儿疝气、阑尾炎占主要,我们便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刘宏伟介绍。 去年,杨店中心卫生院在孝南区乡镇卫生院中率先引进C背设备。“C背设备就是手术床旁的X光机。以前做骨科手术全凭医生经验,做完后到医院放射科拍片复查,才能看手术复位效果。有了C背,当场可察看手术效果,骨折处接得好不好,钉子长短好不好,当场可调整,相当于医生的透视眼睛。”刘宏伟说,以前二级以上医院才会引进这个设备。 这就是刘宏伟。作为医生,他兢兢业业,为医院麻醉科学科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卫生院管理者,他开拓创新,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在基层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的初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