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28 第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荒山着绿装沃土涌金浪 |
——孝昌县小河镇“三重蝶变”绘就生态振兴新图景 |
作者:
全媒体记者焦志新特约记者高玉峰通讯员张文莉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802 |
|
|
|
 |
矿山复垦变身"粮仓"。■全媒体记者李文勇通讯员张文莉摄 |
|
|
|
|
生态是大地的底色,民生是发展的温度。 在孝昌县小河镇,一场关于“绿”与“富”的变革正生动上演:昔日的矿山伤疤长出了庄稼,零碎的撂荒地连成了锦绣田,曾经寂静的乡村飘起了游客的欢歌。 循着“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路径,这座小镇用“三重蝶变”的实践,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幸福不动产”,让田园沃土长出了“金山银山”。
抚平“创伤” 矿山荒坡变“绿色银行”
7月9日,走进小河镇河东新村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矿1区,满眼皆是生机勃勃景象:矿坡上碧草如茵,山脚下玉米、花生、高粱长势喜人,田埂、水渠、道路勾勒出错落有致的田园肌理。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裸露的岩壁和堆积的矿渣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她因矿山修复治理项目而焕发新生。 河东新村因矿而兴,全村曾有3个大型采石矿、10多家小型石灰窑矿。采矿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如何还上废弃矿山的“生态账”?当地决定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2022年,孝昌县引入湖北省乡村振兴投资集团,对6个矿区的1354亩土地展开系统治理。 “我们创新‘矿山修复+石料增值+产业导入’的联动模式,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项目施工方负责人肖勇介绍,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削坡减荷、边坡绿化、河道清淤等措施改善生态基底;引入社会资本1.03亿元,治理产生的石料优先供给本地乡村振兴项目,富余部分变现反哺修复资金;复垦后的土地则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大棚、采摘园等产业,推动项目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项目增益、群众增收。 矿山修复带来的变化,让村民余金舟充满期待:“以前这里全是石头无法种地,现在地整好了,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多挣几千块钱,日子更有奔头了。”
下转4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