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6 第02版:时政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颗蜂糖李背后的“家乡情缘” |
|
作者:
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特约记者王虹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58 |
|
|
|
|
|
|
■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特约记者王虹 7月9日,走进孝昌县小悟乡田堂村蜂糖李基地,210亩李林郁郁葱葱,黄绿透亮的果子挂满枝头,阳光穿过叶隙在果面跳跃,清甜的果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基地也迎来了6年来的首次丰收季。 47岁的田卫华站在果树下,随手摘颗果子擦了擦,咬下去的瞬间汁水四溢。作为孝昌果色天香蔬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指尖抚过的每颗李子,都像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 田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田堂村人,对家乡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怀。时间回到2019年清明节期间,在水果行当闯荡多年的田卫华回老家时,望着村里成片撂荒的山地,一个念头在心底萌发:“能不能让这些土地‘活’起来,种出能让乡亲们增收的‘金果子’?” 说干就干,他一口气包下210多亩地,却在“种啥”上犯了难。 “要种就种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能卖上价的精品水果!”为此,田卫华请来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开展土壤取样、气候分析,最终圈定桃、梨、李等适配品种。反复比对后,被称作“李中贵族”的蜂糖李成为“最佳答案”——这果子肉厚汁多、脆甜可口,市场上正俏,更巧的是,小悟乡的水土跟它“脾性对味”。 随后,田卫华一头扎进贵州安顺六马镇——蜂糖李的发源地,挑了批最好的树苗运回家乡。当第一棵幼苗栽进新翻的土坑,他蹲在边上压实土,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像握住了一团发烫的希望。 蜂糖李金贵,脾气也倔:修枝得讲究“疏密有道”,授粉得掐准“黄金时段”,稍不留神它就“闹脾气”——挂果率忽高忽低。“蜂糖李对修枝和授粉的技术要求很高,只要稍微操作不当,挂果率就会变得十分惨淡。”田卫华笑着说,头两年看着树上没几个果,夜里能急得坐起来,那时自己像个学徒,对着果树犯愁。 为哄好这“娇客”,他下了一番笨功夫:每年从贵州请专家来“面授机宜”。2023年,他干脆派专人去原产地跟班学习一整年。6年时间里,他经常泡在果园里,疏果、修枝、施肥、植保,每一个步骤都不假人手。曾经的“门外汉”,如今成了同行追着请教的“田师傅”。 “哪怕投入再多、等再久,只要能让老家变个样,就值得!”田卫华的付出没白费。今年,基地6000多棵李树首次迎来丰果期,单棵树挂果高达80斤,果子咬开脆甜爆汁,甜度、卖相都顶呱呱。 为了能卖上好价钱,田卫华在蜂糖李丰收前便做足了准备:远赴山东潍坊寻找专业检测机构,对蜂糖李开展2项土壤金属和209项农残检测,顺利拿到检测合格证,取得进入高端超市“入场券”;4月份动工新建冷库,赶在6月份采摘前建成投入使用,延长果子新鲜保质期。 “刚上市时40元一斤抢着要,现在批量上市25元一斤,还是不够卖!”合作社里,忙着和村民一起分拣、装箱的负责人田建洲算起账来眉眼带笑:线上精品礼盒天天发快递,线下直供百果园、山姆、盒马这些大超市,今年产值预计可达到100万元。 果子火了,乡亲们的腰包也鼓了。“村民每天来摘果、打包,一天120元揣兜里,家里老人孩子都顾得上!”田堂村党总支书记田双松说,采摘季每天有30多位村民在基地忙活,本村的技术工月薪能拿5000元,一年下来带动大伙增收6万多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昔日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花果山”,绿树成荫的果园风景如画,吸引不少游客周末前来休闲游玩,“果园摘鲜”也成了田堂村的新名片。 借着蜂糖李的东风,小悟乡立足资源禀赋,创新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参与种植面积达400余亩,让“甜蜜经济”持续扩容,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预计明年基地的蜂糖李产量会突破10万斤,届时将吸纳更多村民务工增收,我们也将发挥技术指导优势,引导乡亲们参与种植,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展望未来,田卫华一脸坚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