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5-09 第03版:民生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
——访汉川94岁老兵、老教师、农技老专家韦伯生 |
作者:
通讯员黄荣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276 |
|
|
|
|
|
|
(通讯员黄荣) 韦伯生爹爹是个快乐爹爹,说还有6年,他就100岁了。 看他耳聪目明,腰板笔直,顶多70岁。但他掏出身份证,1932年生,虚岁94岁。 韦爹爹家住汉川市仙女山街道。4月29日一早,他将军功章在胸前挂好,慢悠悠下楼,先在街道转转,然后去社区参加青少年红色教育活动,给孩子们讲他的军旅故事。 早岁从戎别故乡,保家卫国好儿郎 韦伯生1932年生于天门,是家中长子,15岁到武汉求学,考入湖北省第二中学。 1951年韦伯生19岁,他在报上看到“湖北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的招生启事后,毫不犹豫地报名,读了一年就提前毕业,随后编入中南军区公安第12师,开赴广西十万大山剿匪。 1952年,部队开到河南信阳休整,孰料湖北突发洪灾,遂又立即调头参与荆江抢险,“枪还是热的,又跟洪水搏斗了大半年。”那年韦伯生年仅20岁,满手血泡,荣获荆江抢险二等功,“我记得当时是唐天际将军给我颁的奖章。”随后部队又要赶赴海南岛,韦伯生因为腰伤没去成。伤病治愈后,他被编入十五军,1952年底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战场。 韦爹爹动情地说:“当时我在团部当文书,没能上前线。但我在上甘岭的焦土上,守望到了和平的曙光。” 1953年7月,韦伯生回国到广水市应山镇驻军,任文化教员,教战友们识字。1957年,部队要求有文化的战士积极支援地方教育工作,他请缨转业,到汉川市杨林沟镇小学当教师。土坯教室里,他把军用挎包改成书包,用弹壳制成尺规,以切身体验教孩子们《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他又去汉川农校任教,独创“田埂课堂”让农技知识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1961年,他被调离教师岗位,来到供销社当调研员,驻队指导生产,踏遍汉川7个乡镇23个大队,在分水镇播义大队帮乡亲们改良莲藕品种,在南河乡双马大队为乡亲们建立了汉川首个土特产购销网络。笔记本随身带,密密麻麻记满每个生产队的收成数据,大家叫他“行走的农情数据库”。 老当益壮青云志,与时俱进白首心 1992年,韦伯生光荣退休。他说,虽然退休了,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我告诉儿孙思想上要与时俱进,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要敢于出去闯闯。” 韦伯生和妻子育有三儿三女,如今四个孙女五个孙子中既有科技公司负责人、电力优秀员工,也有优秀大学毕业生……最小的孙子韦艺城说:“爷爷总说战场的硝烟会消散,但精神的火种不能灭。我要接过他的枪,传承他心中那团火。” 韦爹爹退而不休,主动担任社区义务调解员,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公正态度调解邻里纠纷。小区里有两户居民因楼道杂物堆放起争执,他多次上门耐心劝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他还参与组建巡逻队,守护社区安宁。 在社区青少年红色教育活动中,韦爹爹一直积极参与,给孩子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用亲身经历激励他们珍惜当下,长大后报效国家。 如今,94岁的韦爹爹每天也开心刷抖音,还喜欢收藏退市钱币,“既是回忆往昔,也是记录祖国发展进步的一种方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