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03 第03版:综合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汉川“织”造,何以“衣”鸣惊人? |
|
|
|
|
|
|
上接1版
织造变“智造” 产业高地动能澎湃
厂房林立,车水马龙,一座现代化的羽绒服小镇展现眼前。这是汉川市高标准打造的集总部研发、智能制造、休闲观光、品牌展示、绿色环保、互动设计等于一体的华中羽绒服装智慧产业园。 走进尚伊霏洋服饰生产车间,只见偌大的厂房里,数十台自动模板机正挥舞着机械手臂,根据程序指令加工一件件羽绒服模板。车间流水线工位上方悬挂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一件羽绒服所需工时、当前产量、当日返修率等数据,在不到2分钟时间,一件粉色羽绒服便快速下线。 在鑫东红宇服饰全自动吊挂式流水线上,一条条男士休闲裤在车间顶部的蓝色链条上“飞舞”。每到一个工序卡口,由工人取下,挂片、侧缝、压腰,各工序所需时间、生产数量、返修率等数据可实时在电脑端查看。 “有了智能吊挂系统加持,我们的生产效率和品控效率更高,一条生产线日均可生产1000条休闲裤。”车间生产负责人乐奇自信地说,目前公司年出货男士休闲裤近100万条,产品稳居汉正街单品批发市场前5名。 企业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答案是科技智造! 近年来,以际华三五零九、名仁纺织、蜀峰线业、雅利达制衣等为代表的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先后累计投资40余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1300多台(套)。智能化技改之后,纱线刺点减少了10倍,生产效率提高了20%,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数智赋能、换羽新生,已成为众多汉川纺织服装企业的普遍行动。 该市积极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代”,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水平。近3年,全市近百家服装企业实施技改扩能和设备改造,服装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汉川市还积极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推动际华三五零九、爱伊美纺织、鱼鹤制衣等企业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深化产研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校企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集群内企业拥有各类知识产权专利超500余项,高新技术企业达30多家,高新技术品种50余种。
一“织”独秀 产业集群聚势崛起
“款式动态更新、最快每天推一个新款”“线上下单、当天出货”……受益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爆发力,纺织服装行业正主动拥抱市场。 “我们拥有50多个款式男士休闲裤,实时动态更新款式,且仓库备有各类现存货品,可以实现当天下单和当天发货,更好适应电商订单需求。”乐奇说,即便接到大订单,公司也会与兄弟企业联合生产,不会为产能发愁。 眼下,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打造品牌聚指成拳、聚焦全链条发展,已成为汉川纺织服装企业向上突破的新路径。 浙商产业园致力打造中国汉派服饰网红直播基地,年孵化主播1000人以上,培养网红100余名,带动1万人以上就业创业;服装产业合力打造公共品牌“汉派荟”,鱼鹤、九连环等自主品牌逐渐走红;配套建设云仓物流配送中心,为服装企业提供仓储、物流、客服一站式服务,便利网上直播销售…… 走出去、集群化,同样是纺织服装产业壮大发展的关键词。 3月6日,组织企业参加上海202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不断唱响“中国服装制造名城”区域品牌;举办“品牌/IP湖北对接会”,邀请10余家全国头部成衣品牌企业罗宾汉、太平鸟等参与对接会,广泛寻求合作商机。“要下单,到汉川”的口号已在行业内声名远播。 去年,汉川引进总投资130亿元的华电纺织产业园项目,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推动纺织服装企业融入华纺供应链平台,注册上链企业数量居全省县市前列。 汉川市经信局局长赵国营介绍,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强大的规模集聚效应,现有市场主体6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全行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制造加工基地。其中,羽绒服全产业链企业2000余家,覆盖原材料交易、制版、裁剪、缝制、填充、质检等一体化生产环节,年产各类羽绒服4亿件,已形成“汉川羽绒服、时尚汉派荟”的区域品牌效应,目前汉川市正积极争创“中国羽绒服之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