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2-16 第02版:专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孟宗故里,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
|
|
|
|
|
|
上接01版 墙边摆放的“喜迎党的二十大”“美丽孝昌新农村”等主题雕花剪纸,形象生动、精巧细腻。今年82岁的张玉义,从小受父辈熏陶,錾花雕刻技艺精湛。 近年来,在孝昌文旅部门推动下,张玉义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获得“三区人才”专项补贴等支持,潜心创作,传承非遗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人才兴,则事业兴。孝昌通过挖潜本土人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走进百姓生活,薪火相传,永葆生机。 ——建立非遗传承、戏曲传唱、民乐传授、民俗传扬、书画传习五大基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进课堂等,涌现出小河镇“三老”等先进典型;评选扶持文化示范中心户115户,涌现出农民根雕艺术家沈青华、盆景制作艺术师张秀良等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带动了乡风文明和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采取“民营公助”模式,大力扶持民间楚剧团——孝昌楚剧团,开展人才培养、剧目创作,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其下乡演出,填补了孝昌专业院团的空白。几年来,孝昌楚剧团携大型原创楚剧《孝廉孟宗》在全县巡回演出逾千场。 ——创新实施“县聘县管乡用”机制,通过县文化馆向社会公开招录24名文化员,统一调配使用,解决人员编制、待遇、人事管理等问题,加强培训、健全考核机制,实现了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干事。
文旅融合 让文化成为最美风景
游湖赏景,瞻仰红色遗迹,体验生态采摘,住民宿、尝私房菜……每到周末,一批批来自武汉、河南等周边的游客就会选择来到孝昌县观音湖景区休闲度假。 湖边有家福来山庄民宿,常年客流不断。山庄老板王宏瑜是武汉人。11年前,来观音湖游玩后,王宏瑜流连忘返,孝顺的她索性在当地买下房子,接来母亲养老,后凭借一手好厨艺经营起民宿,闲暇时,便带着母亲看好山好水。 她热情爽朗,经常在网上分享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间由“观光客”变成了“代言人”。多年来,新老“粉丝”纷至沓来,为了尝尝王宏瑜烹调的美食,也为在孝昌的如画风景中探寻“诗和远方”。 大美孝昌,既是绿色沃土,也是红色故地,更有孟宗文化传承千年。 如何唤醒文化基因,舞出文化自信?孝昌的答案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最靓丽的风景。 着力打造公共文旅服务示范带,孝昌以观双线、王杨线、小观线、丰邹线为主轴打造4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挖掘沿线文旅资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把文化设施建在景区,把文化活动办进景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取得“1+1>2”的效果。 磨山村融合石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磨山五馆(磨山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石艺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和中原突围磨山纪念馆)、中原突围纪念广场、磨山石道等景观文化群,兼收山石草木自然妙趣,传承家国情怀、敦厚人文;丰山镇突出桃文化、孝文化、劳模文化、七仙女文化等元素,规划建设桃花源驿站公园、S334农旅融合示范线、桃花源文化广场、地方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等文旅项目,形成了“一站十园”的乡村文化旅游新格局。 孟宗文化旅游节、“孝行千里”湖北省自行车挑战(孝昌站)系列赛、导游词大赛、“孟宗孝行故事”非遗进景区展演、“喜迎党的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乡村村晚…… 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一场场富有特色的文旅活动,聚集了人气,宣传推介了孟宗故里的敦厚人文、秀丽风光,为孝昌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2021年,孝昌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2亿元,连续多年同比增长超过1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