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9-23 第06版:民生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黄家父子的新“稻”路 |
|
作者:
全媒体记者李建新特约记者易荣波通讯员左仁堂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482 |
|
|
|
 |
全程机械化 |
 |
秋粮大丰收 |
|
|
|
|
“我承包200亩地,农忙时要雇30多人干活。请人背着喷雾器打农药,一人一天最多20亩。” “我现在种500亩地最多5个人就够了。全程机械化,喷农药用无人机,2天就全部完成。” 大悟县彭店乡北河村种粮大户黄平和儿子黄顺的话道出了各自的“种田经”,但他们朴实的情怀却一样。 几年下来,两代人流转荒地500多亩,共产粮食175多万公斤。如今,父子俩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将桑梓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走出了一条种粮致富的新“稻”路。 今年54岁的黄平,已守着稻田六个年头,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手掌,让人感受到了一代种粮人的底气。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7年底,在沈阳当包工头的黄平回到老家。看着大片的土地撂荒觉得可惜。他萌生了把撂荒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种粮的想法。 说干就干,黄平与村里签订合同,一下子承包了200亩荒地,租期5年。2018年2月,成立了北河村第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虽然累,这么多年过去,黄平对农业和农田的爱一如既往。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儿子黄顺提出要辞职当新农人时,他只说了这么一句:“年轻人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坚定了黄顺当农民的决心。 1993年出生的黄顺大学毕业后,和妻子颜海琼一起在山东上班,月薪6000元左右。 “从小看父母种田,经常会帮家里干农活,对种田有份特殊的感情。同时我深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化,农业必将大有可为。”黄顺说,对农业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他“子承父业”的想法。2019年9月,黄顺和妻子毅然辞职回家。 小黄决定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路:以更大的规模、更先进的技术、更新颖的经营理念来继承父亲“种田”的事业。 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黄顺就到处取经。稻鸭共养、无人机打药、视频监控、生物防控……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新方法让老黄大开眼界,也让小黄如鱼得水。 父子俩分工明确:田间管理和技术方面,老黄自然是行家里手,而说到市场、销售和管理,大学时学工程管理的小黄更有发言权,也更有策略。 从农机操作到田间管理,从大米加工到线上销售,这几年,黄家父子干出了属于新型农民的一片天地。 借着农机购置补贴的东风,他们先后购进插秧机、收割机、粉碎机、捆草机、打米机等10多台现代化农机,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在种植优质稻的同时,黄家还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一条日加工60吨大米的精加工生产线。 从200亩到300亩,再到500亩……合作社已成为彭店乡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 在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的同时,黄平将重点放在中高档优质稻的生产上,注册了“五斗沟大米”品牌。黄顺以电商为突破口,打响了大米品牌。如今,通过生态种植生产出来的香米价格已达到10元/公斤,而且供不应求。 黄家父子生产的大米远销到了海南、广东、江苏等地。据统计,去年,合作社线上、线下卖出100吨大米,销售总额116万元,利润超过24万元。 “做事业没乡亲们帮衬咋行,我一家富起来还不行,要和乡亲们一起种粮致富,我心里才踏实。”黄家父子俩心意相通。 黄家父子打算下一步开优质大米实体连锁店,未来还可能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党的政策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带领父老乡亲一起种粮,共奔小康新‘稻’路。”黄平、黄顺父子对合作社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