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8-23 第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企业引进村岗位送上门 |
大悟“共富工坊”拓宽强村富民路 |
|
作者:
全媒体记者李建新 特约记者龚红焰 通讯员左仁堂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217 |
|
|
|
|
|
|
全媒体记者李建新 特约记者龚红焰 通讯员左仁堂
8月13日一大早,大悟县彭店乡太山村78岁的村民蒋翠兰来到余河粮店的“共富工坊”。和蒋翠兰一样在家门口上岗的还有35位新手,这天是她们就业的第3天。 这个“共富工坊”是太山村为余河片低收入农户、妇女等群体在家门口灵活就业量身定制的。 今年以来,大悟县坚持党建引领,全域推进“共富工坊”建设,重点做好村民近距离、新模式、多渠道就业增收文章,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企业项目落地 做大“共富蛋糕”
走进太山村,只见一条蜿蜒溪流贯穿全村,高大树木掩映着黎元洪故居,投资65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 “没想到太山村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该村党总支书记田忠斌说,“2018年前,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十几名留守老人,村庄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如何让“空心村”蝶变为“美丽村”“致富村”?太山村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大村集体经济“大蛋糕”。 短暂4年时间,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连续实施,千亩油茶基地年收益2.1万元,红薯粉丝厂年收益3万元,光伏发电收益15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达20万元……一系列亮眼数字背后,是越攒越厚的“家底”。 分好“共富蛋糕”,太山村有了更多底气。家家户户年年有分红、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有补助、老年人年终有关爱,作为全县首批破“10万元村”,太山村实现了旧村变新村、农业变产业、村民变“股民”三大转变。 这在大悟,不是个例。
“共富工坊”带动 实现家门口就业
8月13日,彭店乡余河集镇。余河粮店两座废旧仓库改造的生产车间里,三排链式缝纫机依次排开,60多名女工正忙着车线、缝纫、剪角、装袋……“这些礼仪手套主要出口韩国。”36岁的田忠斌在车间检查质量。 这个加工点是亚特针织手套有限公司在大悟开办的第一个厂,至今已有14年时间。如今,从余河到新城、彭店、桥店,再到县城,亚特针织相继开办了5家“共富工坊”,共吸纳了30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62人。这期间,田忠斌也从最初的“管理者”“合伙人”变成了老板。 两年发展鸭稻“共富工坊”3000亩,每年临时用工150余人,在村里人眼中,三里城镇望山村32岁的党员钟锐“有能耐”。村民詹发亮行动不便,自家5亩土地被流转,自己在鸭稻“共富工坊”务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 如今,全县建成“共富工坊”216家,成为强村之坊、富民之坊、助企之坊,带动就业3万余人次,总产值约9100多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家家有活干,人人有钱赚。
新农人新业态 推动村民共富
兰花产业是三里城镇三里村支柱产业,受疫情影响,该村兰花线下滞销。新农人冯仁炎转变思路,将网络直播间搬进兰花“共富工坊”。一部手机、一张桌子,就是冯仁炎的网络直播工坊。
下转02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