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5-10 第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从“建筑之乡”“迈向”建筑业强市 |
——孝感建筑业发展观察 |
作者:
全媒体记者郑玉欢 通讯员陆菲 何任飞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39 |
|
|
|
|
|
|
全国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基地,30多万人的"建筑铁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国家建筑工程质量"鲁班奖"3项,36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一项项荣誉,一张张名片,耀眼十足。 从历史到现在,孝感建筑队伍在全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为孝感赢来"建筑之乡"的美称。近3年,建筑业完成税收均在15亿元以上,占全部税收收入9%以上,建筑业已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出台《关于建设建筑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后,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建筑业强市。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高质量发展,我市建筑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何把好的产业基础传承好,把企业培植好,再次实现腾飞?着力培育行业龙头,破解"创新困""人才困",孝感努力走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之基:一把"泥刀"锻造30多万人的"建筑铁军"
发展建筑业,孝感的优势在哪儿?“建筑之乡”的美名因何而来? “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四通八达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孝感建筑之乡的重要基础和生命力。”市住建局建管科科长陈卫东说,发展建筑业,孝感有传统,更有潜力。 孝感,地处鄂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是距离武汉市最近的城市,也是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地理位置,孕育了众多的能工巧匠。每逢农闲,大批农民以大队、村、组为单位外出从事建筑手工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一副铺盖扛肩上,一把泥刀走四方。”时至今日,仍是孝感建筑劳务人员外出务工的真实写照。 纵观孝感建筑业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十年,孝感的建筑企业利用自身特长,一马当先进入武汉三镇,开进宜昌葛洲坝工程,挤进十堰、襄阳,进而闯关东、上京城、下江南。 尤其在东北市场,孝感建筑技工通过师傅带徒弟、邻里带乡亲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投身到东北建筑浪潮之中,形成孝感特色的建筑品牌。 以此为起点,孝感周边乡镇、农村的建筑技工,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几乎户户有人,一湾一群,村村组队。 进入90年代,孝感的建筑队伍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积累了管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扩大了数量规模,强化了创品牌意识,建筑队伍迅速壮大。至1994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到27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 经过三四十年的市场磨炼,秉承良好产业基础,孝感建筑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筑业产值超400亿元,同比增长14.7%; 957家建筑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36家,二级资质企业87家;长年有30多万人的建筑劳务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占全市从事“打工经济”劳务总量的1/3; …… 这是孝感作为“建筑之乡”的实力所在。筑铁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国家建筑工程质量“鲁班奖”3项,36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一项项荣誉,一张张名片,耀眼十足。 从历史到现在,孝感建筑队伍在全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为孝感赢来“建筑之乡”的美称。近3年,建筑业完成税收均在15亿元以上,占全部税收收入9%以上,建筑业已成为我市最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出台《关于建设建筑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后,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建筑业强市。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高质量发展,我市建筑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何把好的产业基础传承好,把企业培植好,再次实现腾飞?着力培育行业龙头,破解“创新困”“人才困”,孝感努力走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转05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