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24 第05版:时事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产业引擎加速“燃” |
|
|
|
|
|
|
上接01版
项目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底盘
去年3月,因为疫情被迫摁下“暂停键”的孝感,正等待着苏醒。在孝感高新区,王安兴望着恢复建设的项目工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是嘉丰盛精密电子产品生产项目负责人。“疫情期间,工人回不来、材料进不来、项目停滞。”回忆起那段时光,王安兴感慨不已,“多亏高新区帮我们协调解决开工问题,办理了车辆通行证等手续,还包车把工人们接了回来。” 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增强发展后劲的“聚合器”。产业要发展,项目慢不得、等不起。 去年2月20日,孝感“封城”第28天,高新区启动“停不得”企业的预复工服务保障工作,38名干部、4个专班为项目复工、企业复产提供全流程服务。 1个月后,孝感高新区“四上”企业、在建项目全面复工复产。当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各地区中率先“负转正”。 2017年至2020年,高新区用“顶格战法”推动54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对标“五化”管理,完善领导包保、秘书服务、现场督办和联席协调等制度,实行“一名工委领导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个时间节点、一抓到底”机制,顶格推进、顶格协调、顶格倾听,确保招商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今年以来,项目秘书全程帮办代办审批服务事项1555件次,助力61个工业项目建设“加速跑”,其中台湾勤美、领创激光、嘉丰盛电子等20个项目已经投产。
技改扩能 优化产业发展质量
11月22日,走进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生产忙碌。现代化的厂房、智能化的生产线,颠覆了记者对传统食品产业的印象。 去年6月,米婆婆与中国联通孝感分公司达成合作,建设5G智慧工厂。相较于传统生产,5G智慧工厂将米酒制作工艺“数据化”,用机器替代手工操作,通过智能监测,既大幅提升了6条生产线的效率,又确保了产品质量。 一边是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边是新兴产业乘势而上。技改扩能助力双引擎齐发力,正是高新区优化产业发展质量的不二法宝。 趁着大好形势,进行扩能的还有兆鑫电子。 与小糸车灯、华中马瑞利“链动”发展的兆鑫电子,近年来乘着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东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今年,兆鑫电子投资1.3亿元“上马”精密塑胶模具制造扩能项目,步入发展快车道。 立足“三新”坐标,谁把握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如何以新应新,以变应变?走“专、精、特”道路,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 用5G赋能米婆婆、推动小糸车灯在高新区设立区域研发中心,逐步导入石墨烯、激光、大健康等产业……产业的“高”、“新”底色愈发鲜明。 2017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高新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67%。小糸、创新电工、华中马瑞利、华工高理、孝棉等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20强”。
特色园区 加速产业链动聚集
初冬时节,走进激光产业园,领创激光、万力威数控、希欧激光等企业生产正酣。 作为高新区特色园区之一,激光产业园以“产业基金投资+重资产建设+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拎包入驻”的招商模式,短时间内吸引了7家激光企业入驻。 产业聚集化、园区集约化是壮大产业规模、加速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对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板块、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高新区致力于将工业园区打造成特色产业相对集聚、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整体形象大幅提升的产业承接平台,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向关联产业延伸,向集群方向发展。 2017年初,省商务厅批复授牌设立“湖北(孝感)日商产业园”,这也是全省首家日商产业园。 为满足日企重细节、严要求的标准,高新区专门从广东引进与日企合作多年的协丰公司建造日商产业园。产业园根据日企个性化要求,提供定制化、非标准厂房、办公区建设,企业可以拎包入驻。 产业园区内配备有食堂、员工宿舍、便利店、商场、酒吧、电影院等生活服务设施,不出园区,可以基本满足吃穿住用行。目前,园区已汇聚矢崎、小糸、提爱思、希革斯、友成、南部、西川、中发六和、城南、华奈克、福雷克斯、三桦等日资企业31家。 快马加鞭“筑巢”,为产业发展“引凤”。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相继建成日商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成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高地。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看今日高新——新兴产业加速崛起,“3+2+X”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施工正酣;工业动能加速成长,“亩产效益”显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产业发展新高地……产业赋能下的高新区,正昂首大步走向“春天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