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09 第06版:时事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大院之美在于“大” |
|
|
|
|
|
|
上接01版
“通过精准精细的服务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大院社区党委书记杨耀华说。
“大”变身: 从老旧大院到“智慧”小区 建设新社区,第一步就是要改变现有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8月,工作专班按照“先治理、再建设、后社区”的工作步骤,加紧推进拆除工程、道路工程、雨污分流工程、铺装工程、绿化工程、强电工程、弱电智能信息化工程等一系列清理建设工作。 然而,大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建筑,经过几十年的修修补补导致管网管线结构极其复杂。另外,违章建筑多,闲置平房面积大,清理拆除任务重。 市机关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科科长易丛新是整个清理再建设工程的亲历者。 “一铲子下去,就可能会碰到盘根错节的管网管线,施工难度大。”易丛新回忆道。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100天时间、220亩地,易丛新和施工队员们沿着管线把大院的各个角落全部摸了个遍。最终拆除违章建筑87处,清理面积达9200多平方米。 过去大院死角落比较多,内部交通没有微循环,清理拆除以后,院子里形成了大循环、中循环、微循环,没有死胡同。 清理拆除工程,难的不仅是任务重,更是因为这项工程有不少阻力。 75岁的周婆婆是云南大理人,在大院住了20年。这辈子,婆婆和爹爹两个人都喜欢摆弄花花草草,种花是老两口唯一的爱好。但是,这个喜好,在大院清理建设过程中,引发了不小的纷争。“之前大院的很多公共区域变成自家菜园、花园,杂乱无章。按照社区建设规划,所有住户私自占用公共区域种植的盆栽都需全部移地,成为公共绿化。”杨耀华解释说。 执拗的婆婆,一门心思“守护”自己的花花草草,与施工队员发生冲突,躺在推土机上阻止施工。这让杨耀华和社区工作人员着急坏了。为此,杨耀华亲自上门给婆婆栽花赔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宣传社区建设的好处,让婆婆放下戒备之心,最终同意将自己的花全部移栽下地。 周婆婆的事例,只是大院建设风波中的一件。 排除层层阻力,历时半年、大院清理建设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 管网入地、雨污分流、绿化升级改造等工程夯实大院的“里子”,为大院筑牢根基;动态交通、人脸识别、智慧消防、智慧井盖等管理系统成为大院的“面子”,为大院增添“智慧”。 大院的变化,就是转型建设最好的检验。2019年元月1日起,大院社区正式开始接管大院小区,选聘的康正物业服务公司,对大院小区进行服务管理,从此老市委大院实行社会化服务管理,新的历史时刻开始了。
“大”和谐: 从质疑观望到共建共享 转型是否成功?以后大院会成什么样?这些对于大院居民来说都是未知数。 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型就面临着一系列收费问题。从自己荷包掏钱出来,谁高兴?因此,社区建设之初,观望、质疑、反对的人不在少数,给社区建设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杨耀华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在大院生活几十年的老同志来说,我们这群长期在街道工作的人就是生面孔,一开始根本不容易取得信任,更别说做通思想工作了。”转型阻力可见一斑。如何激活社区自治的“种子”,把居民共建的“胃口”吊起来? 大院社区瞄准靶心,一系列措施掷地有声—— 2018年7月,在社区的监督和引导下,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小区依法依规成立了自己的业主委员会,希望将业主的维权诉求,疏导到法治轨道上。同时,通过自愿推荐和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了部分热心业主成为楼栋长。 建立社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驻大院专班、物业及业委会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四方”每周一次集中巡查,召开一次碰头会,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 把社区61个楼栋划分为6个网格,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依托社区党组织链条,推动逐级负责。 积极开展系列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带来邻里新风…… 管好小区,业主自己绝对不能成为旁观者。 在大院住了35年的赵老,就是社区建设的第一批支持者。“以前天上到处都是电线蜘蛛网,下雨天路面积水严重,老同志走路很不安全,建社区正当其时。” 作为楼栋长,赵老帮助杨耀华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与院子里的住户熟络感情,宣传政策。 同样,在大院住了29年的杨九明老人自从被推选为业主委员会成员之后,也积极投身于小区的各项维权事宜。“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发挥我的余热,带头支持这次转型建设,让大院建设得越来越好。” 随着大院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越来越浓。而转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物业费缴费率。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市小区物业费平均缴纳比例在60%左右。而大院小区的物业缴费比例达到95%以上,远高于全市缴费比例。 “每年7月1日前,在物业没有催费的情况下,61%的住户主动缴纳物业费,下半年有90%以上住户缴纳物业费。”康正物业相关负责人说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