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09 第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大院之美在于“大” |
——大院社区开启老旧小区“美颜”模式 |
作者:
全媒体记者谢蕾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312 |
|
|
|
|
|
|
全媒体记者谢蕾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转型。2017年6月,市委市政府以“安全、友好、舒适”的原则,按照“先治理、再建设、后社区”的总体规划建设新社区,将老市委大院从广场街道文化路社区分离出来,组建大院社区。
几年来,大院社区为老市委大院推行社会化改革和提供全方位服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大”转型: 从政治中心到生活居住区 历史沧桑,大院印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干部办公、生活条件极其简陋。 1952年,湖北省政府拨专款支持孝感地委、孝感行政公署建设办公楼和住房。1954年3层办公大楼建成,1955年容纳1000余人的大礼堂建成。1956年至1957年,5栋小平房和22栋大平房相继建成。 至此,孝感地委、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机关大院的格局初步形成。 老大院曾经是孝感的政治中心,见证着孝感发展变化的历史,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但是近几年,大院办公单位由以前的48个减少至17个(不含非行政机关),占原来的35%左右,老市委大院已由之前的主办公区转变成办公为辅的区域。大院社区目前总人口3390人,90%以上为社会居民,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居住区。 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变化,大院作为特定历史下的“办公+居住”型小区,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口结构加剧变化,人口成分复杂、流动性大,各类利益群体日趋多元,“机关办社会”服务模式小车拉大马,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转型,势在必行。 2017年6月,市委市政府部署将原市委大院从广场街道文化路社区分离出来,单独设立社区,探索社会化管理路径。努力将大院社区打造为全市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示范性社区。 老市委大院清理和建设投入达3500余万元。如此大的投入,仅靠财政投入或社区自筹,难以持续。 另辟蹊径,多元投入—— 市政府通过国有资产清理,由市澴川国投公司把老大院周边原市直部门管理的门面统一收回,统一发包,每年收取租金近600万元,实现“以院养院”。 清理、拆违变卖“废铜烂铁”6万多元,全部投入社区建设。 坚持“先动手、再伸手”,争取老旧小区改造政策资金两笔共2145万元,占大院社区建设资金的61%。 另外,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将大院超市、大礼堂经营使用权转让给社区,每年租金收入近2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经费,增强社区“造血”功能。 投入有保障,社区有收益,发展才可持续。 2018年6月,大院社区正式成立。社区“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居民开展精细化服务。 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一楼便民服务大厅,全天候为居民开展各项服务,并设有卫生服务站,为辖区老人免费提供基础健康体检和诊断;二楼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三楼的智慧小区信息化平台,维护大院的安全,同时设有志愿者活动室,实现居民团结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下转06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