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0-19 第02版:时政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曹亚锋:蔬菜“种”出致富新希望 |
|
|
|
|
|
|
9月22日,云梦清明河乡红心村。河畈上,月初种下的娃娃菜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白鹭在田间觅食。 对这些白鹭,曹亚锋又爱又烦。“有时候,刚把种子播下去,就被它们偷吃了。”曹亚锋拍了拍手,吆喝了一声,白鹭纷纷飞走了。 府河、漳河在云梦交汇,红心村正好位于两河交汇的夹角地带,地势低洼,十汛九淹。今年夏季,红心村外滩上700多亩晚玉米被淹。汛期过后,曹亚锋组织村民抢种了70多亩娃娃菜。一是尽量减少损失,二是建一块试验田,看红心村适不适合大面积发展蔬菜。 在村民眼中,曹亚锋是个能人,早年带领村民外出搞建筑,后来又返乡任村支书。村民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带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 初回村,曹亚锋也信心满满,自己毕竟在外闯荡多年,见过世面,也积累了一些资源。 很快,他发现没那么简单。红心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人口有3500多人;耕地少,人均只有0.7亩;村里不但没企业,合作社也没一家。 发展特色产业难。没市场主体带动,村民普遍没积极性;曹亚锋心里也没底,万一产业发展起来了,没销路咋办? 引进市场主体难。没资源,没产业基础,缺乏足够吸引力。也曾有企业找上门,计划流转700亩地种草皮,却被曹亚锋拒绝了,“违背国家农田保护政策,干不得”。 曹亚锋很困惑、也很焦虑。2018年,孝感“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首届招生,曹亚锋主动提出申请。他在意的不是学历,他希望通过学习快速提升能力,让自己真正成为村民期待的“领头雁”。 曹亚锋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带领村民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村干部首先得有市场化思维”。 今年6月,曹亚锋顺利毕业。他说,3年的学习交流,让自己视野更开阔了,“过去只是盯着村里‘一亩三分地’想问题,迈不开步,处处受限”。 云梦是全国蔬菜大县,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市场。 把红心村放到全县蔬菜产业布局中考量,曹亚锋明确了新的思路:引导在外做蔬菜批发的能人返乡,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特色蔬菜,融入全县蔬菜产业链。 (通讯员云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