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孝感网 | 孝感日报 | 孝感晚报 | 版面导航 | 槐荫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4-26
2021-04-26 第02版:时政要闻 【字体】大 |默认 |

四年里,他一步一步走进村民心间

——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毅敏

作者: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冯璇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59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冯璇

        杨毅敏,应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应城市义和镇李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四年间驻村的日子里,他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走进村民的心间。

        修好一条路,连接心与心

        4月20日,雨后李大村,入村主干道显得更为整洁、清新。
        “这条路,让我们晓得杨队长是个办实事的人。”村民李生雄回忆。
        2017年5月26日,杨毅敏被派驻应城市义和镇李大村扶贫。进村时,同样是一场雨刚过,他和同事走在入村的路上,鞋子、裤腿上沾满泥浆。
        “李大村是应城5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集体零收入,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是有名的‘空壳村’……”初了解情况,杨毅敏很是忐忑——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机关工作,关于村里的扶贫工作该从哪里下手?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他和工作队同事会同村委一班人进行座谈,提出在制定村级民主决策、村规民约等各类制度的同时,修好村里的路。
        争取款项、召集人手、排定工期……杨毅敏的身影出现在修路工作的各处,他还借劳作之余,向来帮工的村民现场讲解扶贫政策、纪律,几个月下来,他皮肤晒黑了,和村民的关系更近了。
        在杨毅敏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长3公里的通湾、通户公路铺就,30盏路灯配套安装,村民出行难问题得以解决。

        做好实事,融汇感情

        一条路,接通李大村215户。全村1026人,也通过新路,记住了“杨队长”。之后的相处中,杨毅敏踏实办事的口碑,逐渐在村民中传开。
        从驻村开始,每天入户和村民拉家常,便成了杨毅敏工作的“固定动作”。
        “每天走几户,只有跟村民熟悉了,才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从而转化成工作更大的动力。”杨毅敏说。
        方圆3平方公里的村子,他走了无数个来回。
        “杨队长,好人呐!”提起家中常客杨毅敏,年过七旬的李生辉老泪盈眶。李生辉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因病耗空家中积蓄,唯靠李生辉和老伴耕作12亩田为生。
        杨毅敏主动到他家了解情况,想方设法帮李生辉增收。
        “每逢秋收,杨队长还引着很多领导、同事来,买我屋里的米。”李生辉表示,在杨毅敏“贴身帮扶、以购代捐”等帮扶方式的鼓励下,他觉得靠自己和老伴辛勤劳动“有意义”。
        四年来,也许杨毅敏记不清走坏了多少双鞋子,但他可以直接说出村里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也许记不清与家人相聚过多少次,但他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个贫困户的日常习惯。
        感情,就在日常的一步一步中,慢慢融汇。

        夯实基础,助力振兴

        “驻村‘五天四夜’,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有着27年党龄的杨毅敏的工作日常。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杨毅敏和李大村干部群众共同谋划,因地制宜,以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为根本,明确了村级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李大村实际的产业扶贫项目。
        经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李大村开发了50亩鱼池,新建了120亩稻虾混养基地,保证了村集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农户层面,精准实施“一户一策”,全村贫困户均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在得到村委会的支持后,杨毅敏积极争取政府扶持,为村里建成一座50KW的光伏电站,可年为集体增收4万余元。
        村里有了稳定收入,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升,杨毅敏通过“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形式,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邀请村里致富带头党员宣讲创业故事、分享创业心得,发挥引领作用,全村贫困户种养殖大户达到7户。
        “其实,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面对各方恭贺,杨毅敏微微一笑,语气平静。
   
 
孝感网 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 孝感日报社主办
鄂ICP备05003937号 鄂新网备字[0701]号 孝感日报社版权所有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数字报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