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12-16 第05版:国内时讯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粮草”有保障 设施转得欢 |
|
|
|
|
|
|
上接01版
建管维运一体化效果明显。新、改建的10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日处理能力是10400吨,日常处理量稳定在9500吨左右。合理的设计、稳定的工艺,带来的是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成本平均约1.6元/吨。
精细考核 确保服务“不打折”
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COD”是一项非常重要、能较快测定有机物污染参数的指标。 在杨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过多道工序之后,COD指标从进水口的170㎎/L降至出水口的12.2㎎/L。不看参数,仅凭肉眼也能看出区别:在进水口、出水口分别取样,一瓶浑黄,一瓶清澈,对比鲜明。 杨河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200吨/日,日处理量在1100吨左右。 “我们预留了二期用地,后期如果来水压力加大,可以扩能至每天2400吨。”厂长魏志刚介绍,设计规模不能贪大,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来水量不足还会导致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影响到运行;也不能偏小,不然难以满足处理需求。 如何精准把握?2018年初,应城市成立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采取最“笨”的办法,到各乡镇挨家挨户调查,统计实际常住人口,再结合农村季节性、时段性特征,综合考虑得出设计规模数据。目前,10个厂区的平均运行负荷率在80%以上。 专班负责人孙宇凌介绍,为了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之际,市里同步启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绩效考核,将各项排放指标、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运行状况等纳入考核考评体系,并根据“打分”情况来支付当年的服务费用。 “如果服务‘打折’,政府支付的服务费用也会‘打折’。”孙宇凌说。
费用分担 长远运营“有底气”
在位于郎君镇的诺卫环境中控中心,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各厂区的运行实况和排放数据尽在掌握。两名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不时调看各类数据信息。 “一旦有指标超标,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吴胜伟介绍,通常在数据显现异常趋势的时候,技术人员就会干预,不会等到系统发出警报。 通过共享信息平台,在应城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也可实时监测各污水处理厂情况。同时,各项指标和运行情况还会自动上传至湖北省乡镇污水治理信息平台,作为省里对下考核、奖补的重要参考依据。 就在不久前,应城市获省级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资金800余万元,这笔资金会优先向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倾斜。 与此同时,2018年10月,应城市人大审议并通过应城市政府关于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纳入市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管理的议案,将有关补助分年度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管理。 居民,0.85元/吨,非居民,1.2元/吨。今年起,应城市根据每户用水量,在全市所有乡镇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 “试水”从杨河镇开始。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黎超介绍,依托杨河街道社区成立的祥元物业公司,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比想象中要顺利,4800余户居民做到了及时缴付。 “我们在三网(自来水管网、污水入户收集管网、燃气管网)合一建设之初,就开始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后期征收的时候,大家就没那么抵触。”黎超说,污水处理厂运行之后,镇上的面貌也有了明显改观,尤其是流经镇区的漳河,以前脏乱差不说,每到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成为了水源地。 “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买单,这样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应城的老百姓所接受。”孙宇凌表示,今年全市共征收污水处理费300余万元,应城市将按照省里的以奖代补资金、市级财政拨款、居民缴付三方分担的模式,支持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用“真金白银”为污水治理“添底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