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孝感网 | 孝感日报 | 孝感晚报 | 版面导航 | 槐荫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11-03
2020-11-03 第02版:时政要闻 【字体】大 |默认 |

陈伦安:绝症不绝望,蹚出致富路

作者: 记者秦荣 通讯员丁中秋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281
        记者秦荣  通讯员丁中秋

        10月29日,正在武汉工地做工的陈伦安抽空回了趟家——孝南区祝站镇深度贫困村武庙村,“镇上有人要买我的大米,我抽空回来给他打包送过去”。
        60岁的陈伦安是武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陈伦安患肺癌动过手术,妻子患智力三级残疾,儿子智力二级残疾,一家三口仅靠种点口粮田过日子。这一年,陈伦安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伦安是这个家的掌舵人,也是唯一的明白人。生活的出路在哪里,他曾经非常迷茫。
        2018年底,孝感市住房和建设局驻村工作队长陆艾华和孝南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长刘红华到陈伦安家走访,得知他有种植水稻的专长,就鼓励他种植优质稻“黄毛粘”,希望他家多赚点钱。
        陈伦安当时根本不相信:“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没见过种田能赚大钱,够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为打消他的顾虑,工作队将他带到孝南区陡岗镇香润公司参观,学习种植、销售“黄毛粘”的经验,了解市场行情,让他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
        陈伦安有些心动了,但武庙村的土壤、气候、水利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黄毛粘”呢?工作队又邀请孝南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汤俭民实地考察,给陈伦安吃了颗“定心丸”。
        “黄毛粘”不同于一般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对水源要求高,武庙村却是有名的旱包子。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初,工作队将水利建设列为优先建设项目,先后硬化水渠2100米,挖塘24口,打深井4口,对泵站进行维修,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2019年,陈伦安流转土地30亩。陈伦安说:“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己。”
        他每天6点钟就下地,干完农活回家吃饭,再赶到工地打工,下午工地下班后,又下地管理自家稻田。他边吃药、边劳动,累了,歇会,有劲了,再接着干。
        2019年3月,陈伦安在田间劳作时,不慎将脚扭伤。他忍着疼痛,将田全部耕完,秧苗下田成活后,6月份才去动手术。他顾不上自己尚未完全康复,又到田间除草、打药。
        他的坚强也让工作队很感动。陆艾华和刘红华联系孝南区农科所送给他“黄毛粘”种子175公斤、化肥750公斤,还多次邀请农技专家汤俭民到村,从下秧、栽植、除草、杀虫、灌溉、收割一条龙保姆式服务。2019年,30亩“黄毛粘”亩产达450公斤以上。
        稻谷丰收了,销路在哪里?工作队首先帮他联系了几家团购订单,鼓励他闯市场自销。去年,陈伦安的“黄毛粘”全部销售一空,仅此项便增收6万多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陈伦安在自己种植“黄毛粘”增收后,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种植。他送种子、传授技术、贴劳务,全村30户农户、贫困户种植“黄毛粘”面积达100多亩。
        随后,他添置了一台二手拖拉机,配上耕地装置、拖斗,不但解决了自用,还以优惠价帮乡亲们耕地和运送农资。
        尝到产业致富的甜头后,陈伦安继续开拓增收门路,今年又承包鱼塘26亩。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陈伦安还是充满信心,他说:“今年‘黄毛粘’收了近1万公斤,再加上养殖和打工,收入估计能有10多万元。”
   
 
孝感网 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 孝感日报社主办
鄂ICP备05003937号 鄂新网备字[0701]号 孝感日报社版权所有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数字报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