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8-07 第03版:时政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未雨绸缪补短板 |
|
|
|
|
|
|
上接01版
早行动,城区治涝先一步
逢大雨必大涝,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发展的一道魔咒。 面对这个明显缺位的短板,孝感先行一步,大刀阔斧开展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一以贯之治“涝疾”。 4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的排污管道大多是雨污合流制,如遇暴雨,大面积的生活污水混合着雨水,沿着这些“毛细血管”,越过截污主干管汇入老澴河。 几年来,孝感迎难而上补短板,完善城市基础建设,根治城市水患。 7.83平方公里的后湖片区雨污分流工程率先启动,西湖桥黑臭水体的治理同步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加紧建设,实现出水水质一级A标准,确保不再为母亲河增添烦恼。 以老澴河治污为契机,城西排水泵站、王家漖提升泵站、熊咀二路排水管道工程等一系列“手术”,疏通了城市渍水,更排解了群众的“心水”。 补齐短板,久久为功。雨水污水不再“同流合污”,孝感城市内涝防治能力也大大提升。 今年5月7日以来,孝感城区连遭强降雨。我市城管等部门高度重视,精准预判,汛期来临前抓紧落实防汛应对措施,对辖区内主次干道排水设施全面摸排一遍、彻底清疏一遍、更换维修一遍,对市区排水防涝设施开启一系列“诊疗活动”,最大限度确保汛期道路通行安全。 7月7日,孝感遭遇强降雨。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有序应急,共同迎战城市排涝“大考”—— 降雨来临前,市防指多次会商分析研究防范应对工作,紧急调度城区各涵闸泵站抓紧抢排,超4000万方水量排往外河,为迎接强降雨提前腾库容。 强降雨发生过程中,市防指、城区排涝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立即赶赴城区各易涝点,投入到疏导、排水、救援、抢险战斗中。 市交警支队全警出动,在城区主要路口处,对易积水路段进行巡查设置警戒带和警示标志,对过往车辆进行分流疏导。 鲶鱼地、白龙、河口等涵闸泵站“马力全开”,将城区渍水排往府河、澴河…… 截至当天17时,孝感各主干道及易涝点渍水已基本退尽,无大面积渍水现象,道路通畅恢复正常。 兴利除弊,造福于民。随着一块块短板逐一补齐,孝感城市发展的筋骨也更“强健”了。
早研判,科技加持强支撑
7月19日下午,孝南区防汛指挥部值守现场,孝南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宓和平提醒大家要加大巡堤查险频次。因为通过“孝感市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平台”,他提前收到第四次洪峰过境预报。当晚10时,第四轮洪峰从孝感澴河河口入境。 大汛当前,市水利和湖泊局通过新开发的“孝感市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平台”,以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分析预报当好防汛救灾战场上的“耳目”尖兵。 “全市上下要按照‘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以务实的举措、严谨的作风,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4月22日,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早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 “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需要技术手段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在今年防汛战场上,一个个技术成果大放异彩—— “千里眼”巡线无人机、“大力神”履带式绝缘斗臂车、“顺风耳”水浸报警系统……众多高科技设备设施成为防汛战场上的“新武器”; 得益于气象监测科技的更新和运用,我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4.9%,入梅来先后出现10轮强降雨,9轮做到了预报准确…… 及时预测预警、会商研判,方能确保心中有数、调度及时、应对有方。 进入5月后,按照“两手抓”“两手硬”的要求,先后调度关闭新沟闸、东山头闸等控制性工程抬高汉北河水位至22.8米以上,有效保障孝南、云梦、应城等县市区农业抗旱用水。同时利用汉北河、府河水位差,实施老府河生态调水,累计调水880万方,既改善老府河水环境,又满足沿线抗旱用水需要。积极协调水库放水抗旱,有效缓解旱情。 入梅以后,科学调度新沟闸、东山头闸提前预排预泄,累计达14.95亿方,降低汉北河水位,最大化发挥了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有效保障了汉北河沿线防洪安全。 7月2日,对解放山实施腾库调度,梅雨期控制水位在40.0-40.5米,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及时调度开启14座骨干泵站抢排,提排水量15.8亿方,其中孝感城区4.64亿方,减轻内涝损失…… 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我市算好“水账”,下好水库水量科学调度的“先手棋”,牢牢把握防汛工作主动权。 入梅以来,截至7月21日8时累计外排水量32.27亿方,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早部署,厉兵秣马备实战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 “今年汛期较往年提前,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可能出现旱涝并存。” “结合国家的水情预测,我市极有可能遭遇极端丰水年,要增强风险意识,确保防汛安全。” …… 像这样的会商研判,已成为备汛的常态化工作。我市充分发挥气象、水文、水利、应急专家团队作用,组织技术会商29次,提高防汛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早在3月初,市防办就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好涉及防洪安全的重大项目,确保度汛安全。 各地各部门围绕职能,全面布防,织密织牢防汛“安全堤”。 备汛关键期,要查险于“早”,更要处险于“小”。汛前,水利部门对江河湖库防洪应急抢险、各类工程调度、城市防洪、山洪灾害防御等各方面预案编修情况全面梳理,确保预案科学,有备无患。 3月以来,组织开展5轮水利工程汛前检查,排查整改隐患223处,确保不带病入汛,为一线堤防增加保险系数。修订完善预案97个,完成大悟、安陆、孝昌等地山洪灾害防御系统维护及更新改造,数据到报率90%以上。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共3270人,确保灾情信息能够及时统计上报。 灾害无情,考验责任担当。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433座小型水库、“一江三河”堤防、七大湖泊、大中型泵站、城市防洪责任人,汛前全部落实到位。 厉兵秣马,严阵以待,以抢险技能为戈,以实战检验为剑。各地预警及时、组织严密、防范有力,防汛抗灾演练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组织培训9次1083人,开展演练4次1290人,确保抢险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抢得了。 编织袋、草包、铁丝、冲锋舟……防汛备汛物资,宁愿备而不用。汛前,我市对防汛抗旱物资器材进行盘点、整理和维护,为防汛抗灾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多年来的防汛抗洪经验表明,准备充分、处置及时、工作细致,就能有效减少灾害损失;相反,麻痹大意、疏忽懈怠、粗枝大叶,则会贻误战机,扩大损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