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孝感网 | 孝感日报 | 孝感晚报 | 版面导航 | 槐荫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6-26
2020-06-26 第01版:要闻 【字体】大 |默认 |

20年,逐梦田间

——应城农人张俊培的人生“稻”路

作者: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郑毅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198
张俊培(右一)查看合作社粮食加工生产线。
        记者王琦特约记者郑毅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稻,五谷之首。位于北纬30度附近的应城,有着悠久水稻种植历史。在这里,有一位农人,从1999年至今,一直致力于水稻种植。
        这位农人,名叫张俊培,俊培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20年间,他走出了一条集耕种、播收、运输、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的“稻”路。

      (一)

        脸颊黝黑,着装朴素,身板挺拔……“我就是个农民。”6月里,初见张俊培,他欣然打开话匣子,谈起他的人生“稻”路。
        1999年,25岁的张俊培从镇上供销社下岗,返回老家应城市义和镇柴咀村,耕种32亩田。
        这一下田,张俊培便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单打独斗,靠天吃饭”八个字,道尽当时务农辛苦。
        那时的张俊培,只知面朝黄土背朝天勤扒苦做,可年底一拨算盘珠,土里这点产出,也仅够基本生活。
        “这么干,效率低,产出低。”几年春播秋收下来,张俊培深谙人力种地不易。
        为了补贴家用,他开了一家农资店。经营农资店的时候,他逐渐了解到,农民对生产资料、农机新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
        “看着电视里国外那些现代化农场,再比比祖宗传下来的曲辕犁,我觉得,不变不行了。”张俊培若有所悟。
        像外国人那样种田,必须生产工具到位,必须尽快学会运用各种新型农业机械,才能解决“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弱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他有了新打算。

      (二)

        敢想,敢做。
        2007年初,张俊培四处筹措了一笔钱,购买了一台拖拉机,很快学会驾驶。
        春耕时节,他开着拖拉机在自家田里试用,“突突突”的轰鸣声吸引了邻居们驻足观望。
        “省力、省时,俊培呀,能帮我家也翻一下田吗?”很快,大家见识到了机械的力量。
        当年秋收,张俊培又购回一台收割机,将整个收割效率提高了3倍有余。
        事后一算账,张俊培和邻居们发现,使用机械,还挺省钱。于是,大家自发出钱,请张俊培帮忙收割、运送稻谷。
        初尝农业机械化作业甜头,张俊培没有止步,他加大跑市场、做调研的力度,为扩大农机化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打起了基础。
        “收割、运送,这些都只是皮毛,农机运用,远不止这些。”作为本村“吃螃蟹”的第一人,张俊培想把农机作业业务再扩大。
        他认为,义和地处平原湖区,水源充沛,水稻种植条件良好,有理由将这些优势全发挥出来。
        于是,2009年,由张俊培牵头,义和镇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俊培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注册资金50万元,拥有4台拖拉机、3台收割机。
        时至今日,俊培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坐拥农机134台套、服务辐射多地的大中型合作社。

        下转02版
   
 
孝感网 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 孝感日报社主办
鄂ICP备05003937号 鄂新网备字[0701]号 孝感日报社版权所有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数字报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