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2-26 第02版:时政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袁齐山:一辈子,一被子 |
|
作者:
记者杨勘 特约记者易成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919 |
|
|
|
|
|
|
记者杨勘 特约记者易成
初冬时节,正值棉被销售的旺季,在云梦县义堂镇湖北亦舒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里,工人们一刻都没歇下手,正赶制着棉被,一辆辆小货车“守”在工厂门口,等待着棉被的“登陆”。 袁齐山是亦舒家纺的董事长,56岁的他前半生都扑在了这一床床的被子里。从被服学徒到拥有一家产值近2000万元的公司,尝尽了旁人所无法想象的酸甜苦辣。
“只要做良心产品,用良心价就会有生意”
30多年前,袁齐山和爱人凭着一股冲劲前往上海,误打误撞进入一家被服厂当学徒。起初,袁齐山虽只是想混口饭吃,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喜欢多动脑筋,白天做完工,晚上他还会学着修机械。“那时当学徒不比现在,每天还得给师傅洗脚、洗衣服。”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傅看他机灵,教给他的总比别人多些。刚开始,只是做些被子,后来开始做枕芯、床单、被套,机灵的袁齐山很快便一一掌握。 对于袁齐山来说,转折来自一次枕芯的“翻版”。一家德国公司拿来当时还未流行的保健枕,要他们帮忙破解保健枕的工艺。普通枕芯做起来并不复杂,但保健枕中间有两条“拉带”,难住了袁齐山。两晚没合眼,袁齐山终于“破解”了难题,正是因为这次的成功,他的工钱也从过去的不到20元每月,涨到了60元每月。 上世纪80年代末,袁齐山和爱人选择回到武汉,在汉正街自己开起了厂做被服。 说是被服厂,其实也只是租了一间不到80平方米的小房子,一台价值600元用来做被子的简易“土机器”,商品大多数只能依靠他和爱人手工做,一天下来仅能做出10多床被子。做完以后,袁齐山就推着小车沿街叫卖。 如果多做了一些,袁齐山就会在凌晨一点起床出发,运输工具仅是一辆自行车,最多的时候拖起70对枕芯,码得看不到人。然后一个人推着车从汉正街出发,天亮才能到达那时的中南财经学院。一路上,将近6个小时的跋涉十分不易,经过江边、桥上时,哪怕天气好,也会有很大的风,给辛勤劳动的人添加了更多艰辛。 生活从不亏待诚实勤劳的人,袁齐山的被子,被当时学校一名后勤人员看到了,质量好价格又不贵,这名后勤人员当即要买下车上所有的枕芯,并提出想让他给学校供货,袁齐山喜出望外,抓住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日复一日,生意逐渐有了起色,1997年,袁齐山在武汉古田买了间房,买了专业的机器,也请了几个工人,半自动化的机械,五六个工人一天下来可以做百把床被子。 在袁齐山心里,一直坚持一个信念就是“只要做良心产品,用良心价就会有生意”。买最好的棉花,做最好的被子!正是货真价实,让袁齐山的“全家福”品牌做出了口碑,甚至有些商场都找到他进货。
“最光荣的脱贫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脱贫”
2005年,袁齐山回到了老家云梦,继续他的被服事业。却没想到4年后,一场意外,袁齐山被机器轧伤,失去了右臂。 虽然右手不方便,但袁齐山个性就是好强,从医院回到家中,袁齐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货车,但却发现这对于没有右臂的他来说太难了。“我有开货车的底子,都觉得很吃力,那些天生的残疾人做事,该有多辛苦啊。”袁齐山的心中不禁浮出了这句言语。 云梦县残联知道袁齐山有着这样的想法,便试着向袁齐山提出,是否能让一些残疾人在厂里打工。袁齐山一口答应,同时还告诉残联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安顿一些残疾人就业!” 去袁齐山那里打工的残疾人多数家庭较为贫困,袁齐山告诉他们,最光荣的脱贫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脱贫。 此后,袁齐山开始让熟练工给前来打工的残疾人教授技术,让他们也学着做被子。一个叫杨雪的妇女,腿脚不太方便,袁齐山就教她缝纫。2016年,杨雪离开了袁齐山的公司,去了武汉一家服装厂做缝纫工,一个月工资也能有近5000元。现在,袁齐山的公司里一共有21名工人,其中有7名残疾人。 2012年,袁齐山的公司改头换面,湖北亦舒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2013年,袁齐山与武汉8家高校的生意仍在继续,那一年亦舒家纺的产值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 前两年,云梦县机关幼儿园找到袁齐山,想让他给幼儿园做些被子、三件套,起初只是试着做一些,但幼儿园的需求恰好填充了被服厂5月至10月的淡季,渐渐地幼儿园配套的被服倒成了公司的“主打产品”。 现在,袁齐山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也来到公司给父亲搭手,在儿子的帮助下,亦舒家纺开启了“电商”之路。如今亦舒的产品南至海南,西至新疆,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亦舒”的影子,今年亦舒家纺的产值有望达到2000万元,袁齐山与被子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