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孝感网 | 孝感日报 | 孝感晚报 | 版面导航 | 槐荫论坛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12-19
2019-12-19 第02版:时政要闻 【字体】大 |默认 |

黑小麦种成致富“金饽饽”

——记孝感市人防办驻大悟县窑塘村扶贫工作队

作者: 记者黄华 通讯员牛志军 武剑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319
        记者黄华  通讯员牛志军  武剑

        田野里,老农们佝偻着脊背,靠肩挑背驮的原始方式进行耕作,青壮年劳力全都外出打工。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随处可见的破败房屋,长满野草的田地,亟待脱贫的贫困户就有112户352人。这是市人防办驻大悟县窑塘村扶贫工作队初到窑塘村时看到的景象。
        “不能让这片流过无数革命鲜血的‘红土地’永远贫瘠下去,不能让革命英烈的后代继续穷下去啊!”工作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这里的人民摆脱穷根成了工作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想脱贫,必须产业先行。可兴办产业,钱从何来?一连数夜,队长陈晓军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没有较为稳妥的项目,易推广、投资小、见效快,还稳赚不赔的产业可做?他到处打探,上网查询,发动亲友,在反反复复地琢磨比较之下,找到了几条较为稳妥的门路——种植黑小麦、绿小麦和发展综合水果采摘园。
        黑小麦和绿小麦具有高营养、高滋补、高免疫的功能,磨成的面粉在市场上身价高、潜力大。小麦是大家都会种植的作物,不容易发生病虫害,容易大规模推广种植。经过工作队反复合计,2018年8月,《大悟县大新镇窑塘村集体产业项目“绿小麦、黑小麦种植基地”建设方案》出台了。
        项目提出来,大家都很看好。方案是定了,但地从哪来?租用农户的地资金不够,怎么办?陈晓军积极与村主任、种粮大户黄超沟通,通过做工作,黄超无偿提供了30亩土地,解除了燃眉之急。工作队又找到镇政府请求帮助,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从镇财政拨付了3万元启动资金,用于村集体项目建设。
        很快,8元一斤的麦种买回来了。冬天,麦子种下去了,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到了收获那天,陈晓军带着队员和村干部在打谷场上忙了一整天,共收黑小麦5000公斤,绿小麦2000多斤。
        产品有了,销售渠道是关键。工作队联系同事和发微信朋友圈积极推销,共销售面粉约31000元。到后来,产品供不应求。但这种销售模式毕竟不够稳定长久,为了使村集体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队又动起了脑筋,积极与大悟的电商“悟之恋”联系,通过他们的销售平台进行销售。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小麦种植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窑塘村的一个特色产业。
        通过种植小麦和卖种子,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虽然钱不算多,但却是村集体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收入。这个踏实的小麦种植产业,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同时,大新镇镇政府还决定新建一个集面粉加工、干菜加工于一体的加工厂,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经过工作队积极争取,镇政府决定将加工厂建在窑塘村,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可谓锦上添花。
        走进窑塘村,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污水渠变成了绿树环绕的水泥引水渠;村里的主干道上竖起的16盏太阳能路灯,村民晚上再也不用摸黑出行;村级卫生室建起来了,完成了安全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村级环卫运转体系,村容村貌大变样。
        在冬日的暖阳照耀下,绿油油的麦苗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占地30亩的水果采摘园也已初具雏形,黄桃、桑葚、梨等水果果苗长势喜人。待明年产生收益后,不仅能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还能为村民增收,窑塘村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
   
 
孝感网 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 孝感日报社主办
鄂ICP备05003937号 鄂新网备字[0701]号 孝感日报社版权所有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数字报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